Goal Setting Theory of Motivation
在20世纪60年代,埃德温·洛克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
该理论指出,目标设定与任务表现紧密相关。
它表明,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加上适当的反馈,会带来更高的任务表现。
简单来说,目标为员工指明了需要做什么以及需要投入多少努力。
目标设置理论的重要特点如下:
-
完成目标的意愿是工作动机的主要来源。明确、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比简单、笼统和模糊的目标更具激励作用。
-
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可以带来更大的产出和更好的表现。清晰、可衡量且明确的目标,加上完成期限,可以避免误解。
-
目标应该是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当个人实现这些目标时,会有一种自豪感和胜利感,并为实现下一个目标做好准备。
目标越具挑战性,通常奖励越大,对实现它的热情也越高。
-
更好且适当的反馈可以指导员工行为并提高绩效,而不是没有反馈。
反馈是一种获得声誉、澄清和调节目标难度的方式。它有助于员工更积极地工作,并带来更大的工作满意度。
-
员工参与目标设定并不总是有益的。
-
然而,参与目标设定可以使目标更加可接受,并导致更多的参与度。
目标设置理论有一些特殊情况:
-
自我效能 -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执行任务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个人投入的努力就越多。
而自我效能水平较低时,个人可能不会投入很多努力,甚至可能会在遇到挑战时放弃。
-
目标承诺 - 目标设置理论假设个体致力于目标,并不会放弃目标。
目标承诺依赖于以下因素:
-
目标是公开的、已知的并被广泛传播。
-
目标应由个人自行设定,而不是由管理者指定。
-
个人设定的目标应与组织目标和愿景一致。
-
目标设置理论的优势
-
目标设置理论是一种用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激励技术。
-
目标设定通过增加动机和努力,以及提高和改善反馈质量来促进更好的表现。
目标设置理论的局限性
-
在某些情况下,组织目标与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这种目标冲突如果导致不兼容的行为,会对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
非常困难和复杂的任务可能会促使冒险行为。
-
如果员工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能力来执行实现目标所需的行动,则目标设定可能会失败,从而导致绩效下降。
-
没有证据证明目标设定能提高工作满意度。
相关文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