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贴现通用模型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如何利用可能的未来股价、股息和投资者预期的回报率来推导权益证券的现值。然而,这些模型的范围有限。

  1. 首先,它们的期限较短,仅限于一个或两个周期。

  2. 其次,它们需要估计未来的股票价格,而这几乎是不可能预测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使用前面两个模型来得出通用的股利贴现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具有无限生命周期的权益证券进行估值。此外,它不需要估计出售价格。相反,出售价格的概念被终端价值所取代。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概念。

终端价值的概念

通用股利贴现模型摒弃了出售价格和由此产生的资本增值作为任何给定股票估值的一部分的想法。其背后的逻辑是,如果A将股票卖给B,那么B支付的购买价格也是为了将来自己收取股息。

因此,没有我们在前几篇文章中考虑的出售价格P1。从A的角度来看,P1是A出售股票时收到的价格。相反,我们需要从证券本身的角度来思考。证券的内在价值不是由出售价格驱动的。没有任何理由为什么出售价格应该存在!

出售价格只不过是B为了将来自己收取股息而向A支付的未来股息的折现现值。因此,可以说股票的价值仅基于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预期可获得的股息。这使得从实际角度来看更容易。公司未来派发的股息相对容易预测。因此,估值可以更加准确。相反,如果我们使用预期未来股票价格作为股票估值的一个因素,我们就会陷入一个循环。任何估值都纯粹是一种判断。

公式

因此,股票的估值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其未来所有预期股息的现值。

因此,如果公司将在“n”年内生存,那么这只股票的价值将是:

价值 = (D1/(1+r)^1) + (D2/(1+r)^2) + (D3/(1+r)^3) ... (Dn/(1+r)^n)

这就是股利贴现模型的精髓。前两篇文章证明了一个股票的价值可以根据已知的出售价格和股息来计算。这篇文章证明了出售价格本身只是股息的现值。因此,根据这个模型,任何股票的价值取决于可以从其获得的未来股息流。

期限期和终端价值

为了估值的目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为期限期。分析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期限期的长度。分析师通常选择5到7年作为期限期。对于期限期,明确地预测并折现股息以达到价值。

另一方面,其余的股票股息被作为永续年金来估值。这种永续年金被称为终端价值。因此,股票的价值由期限期的价值以及终端价值组成。

股利贴现模型是最早的股票估值模型之一。所有其他模型都是这一基本模型的衍生品或分支。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