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全球治理框架

关于全球公司治理如何发展到目前的统一状态,关键的一点是,除了全球资本要求全球规则外,还有一种向全球范围内趋同于美国领导的治理模式发展的趋势。

这一点在许多亚洲公司身上得到了体现,这些公司不仅被西方投资者敦促和说服采用全球治理实践,而且这些公司也意识到,自愿拥抱全球规范会使它们真正成为全球性的公司。

亚洲案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印度IT(信息技术)行业,在最近几十年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前沿。印度IT公司是最早一批采用全球会计和报告以及披露标准的公司,这些标准受到美国治理模式的启发。

其中,Infosys公司是早期的采纳者之一,它以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格式以及印度版本报告其年度业绩。这不仅是因为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监管要求,还因为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意识到西方公司治理模式的优点,特别是SOX(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ICGN(国际公司治理网络)模式的规定。

再向东看,索尼公司在日本更早,在1997年就采用了西方的公司治理模式,随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商业法典,该法典模仿了SOX、ICGN和OECD规则的要求。

这些例子证明了国际公司治理准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一个资本、商品、人员和服务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中。

亚洲企业为何应遵循美国治理模式

在一个全球市场中,如果规则和法规没有统一性,情况往往会类似于过去的狂野西部时代,每个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每个人说着不同的语言(字面意思和比喻意义上),导致一个“巴别塔”,没有人能理解其他人。

此外,当我们回顾最近发生的中国恶劣工作条件丑闻、苹果制造工厂工人抗议、孟加拉国制衣工人以类似方式抗议,以及印度因腐败和环境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大型工业项目争议时,国际准则的可行性进一步增强。

由于这些事件发生在不遵守西方国家(这些公司起源于并从中获得资金支持)相同公司治理标准的国家,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声称无能为力,因为当地法律和法规要么宽松,要么执行不力。

这促使人们再次呼吁制定范围更广、性质统一的国际公司治理标准。事实上,正如前面提到的,也有呼吁采取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跨国公司敦促区域政府采用一些统一的规则,并同时将其应用于当地条件,以便双方都不能声称对方不了解各自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

亚洲企业为何不应遵循美国治理模式

到目前为止的讨论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国际公司治理准则的必要性,并强调了其可行性。然而,尽管有这些观点,仍然存在许多替代观点认为这种准则的可行性值得怀疑。

例如,许多专家认为,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的混合,各国和公司将继续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操作,并抵制符合国际准则的压力。

此外,由于每个国家的公司治理格局不同,这意味着持股模式、家族企业的结构以及对民族主义情感的传统重视使得一些专家认为我们离统一和国际化的公司治理准则还有很远的距离。甚至有些专家质疑这种准则的可行性,考虑到上述原因。

例如,美国公司通常拥有大量且多样化的股东基础,银行、机构投资者、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股份比例较小,除非有一大块股东联合起来,否则他们的总持股比例仍无法与亚洲国家相比。

亚洲董事会通常会有机构、政府和银行的代表,因为这些利益通过交叉持股和其他方面控制了许多公司。

此外,这种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国家的行业性质和公司治理格局相契合,需要足够大的董事会和足够的代表性来满足所有关键参与者出于政治和社会原因的需求。

因此,这些公司几乎没有动力放弃一个对他们来说运作良好的系统,转而采用美国式的董事会模式,其中分散持股是常态。

结论

也许最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美国公司的一些丑闻开始浮出水面,许多全球各地的公司对此持怀疑态度。

这意味着,正如全球对美国领导的新世界秩序的努力进行反击一样,许多人谴责这是该国双重标准和虚伪的表现,许多公司同样认为这种公司治理的同质化是一种新帝国主义,或是在当前情况下试图实现霸权的一种软弱尝试。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