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中的中国墙
投资银行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投资银行家需要非常密切地与客户合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尚未公开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机密的,公众并不知晓。因此,这会导致投资银行家相对于公众拥有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优势可能会导致内幕交易,而内幕交易是违法的。
为了防止投资银行从事内幕交易,监管机构规定必须对投资银行内部的信息流通进行监管。这就是俗称的“中国墙”机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什么是“中国墙”,以及它如何影响投资银行的运作。
什么是“中国墙”?
我们已经知道,投资银行由多个不同的部门组成。一个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没有完全的联系。例如,承销部门的工作与顾问部门的工作几乎没有关联。
“中国墙”策略的主要假设是,由于这些部门的运作不相互连接,因此可以在它们之间创建一个人为的信息屏障,而不会影响其正常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原因。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两种不同的业务将被“中国墙”所分隔。
“中国墙”意味着抑制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信息流通。这意味着投资银行的任何员工,只要掌握了客户的任何信息,只能在严格需要知道的情况下将其透露给同事。随意传播这些信息在法律上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员工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甚至面临监禁。
有一些例外情况,即那些在投资银行担任高级职位的员工。这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等。他们可以接触到所有客户的详细信息。然而,对他们可以从事的活动有一定的限制。例如,他们不能在公开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在某些国家,他们的家庭成员的金融活动也可能需要披露。对于那些因实际需求而获准接触信息的员工也适用同样的规则,因为认为他们有真正的需求。
如果没有“中国墙”会发生什么?
现代证券交易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墙”系统。这是因为,在没有“中国墙”的情况下,市场将会陷入混乱。以下是一些例子:
投资银行的不同部门获得的信息很可能会首先传递给他们的交易台。交易台可以根据信息优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因此,他们将能够比普通公众更一致地进行有利可图的交易。
投资银行家通常不会采取上述直接的方法。这是因为利润最终会被追溯到他们的自营交易操作,并可能导致法律后果。相反,投资银行家会以购买/销售建议的形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他们青睐的客户。作为回报,他们要求客户通过投资银行的交易台进行投资,从而带来巨大的佣金收入。
当投资银行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交易时,他们经常与另一方的做市商进行交易。因此,无论他们获得了多少收益,都是以做市商的损失为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市商意识到与知情对手交易的风险。因此,他们会增加买卖价差。现在,这个买卖价差适用于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市商将损失转嫁给所有参与者。较高的买卖价差是内幕交易频繁发生的标志。
对“中国墙”的质疑
“中国墙”理论的批评者认为这种论点是荒谬的。许多人不相信一套程序能够在个人有可能从中获利的情况下规范他们的行为。例如,信息可能不会正式通过电子邮件共享,而是通过使用暗语的非正式闲聊来分享。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墙”的整个构想只是一个法律防御措施,旨在防止公司对其员工的行为负责。中国墙的法律辩护表明公司已经采取了必要的预防措施来建立中国墙,因此不应承担责任。由于个人试图规避中国墙,他们应该受到起诉而不是公司。
总之,“中国墙”机制确实存在于当今所有主要的投资银行中。这些银行应该制定规则和规定,禁止受监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通。“中国墙”机制的有效性至少是有疑问的。